白茶黑茶乌龙茶

  久闻狄更斯的大名,但从前没有读过他的书。

  之前有次考试间隙跟不在一个班但恰巧在一个考场的朋友聊起来,说我在读《雾都孤儿》。当时走廊里被书箱占了大半部分,挤挤巴巴的,我们靠在走廊的外侧,转个身或者扭个头又或者拿眼角的余光扫扫就能瞅见四号楼后面的高树,以及挂在上面的那些横幅,她笑着说这书名挺吸引她的。言情小说或者国产言情电视剧之类直接用人物名字作书名或者剧名时,很多时候我往往会觉得浅薄单调而非大气,又或者我对这些东西的偏见深植于骨而我不愿承认。而这本书与我而言好像就很不一样。其实说起来,相较于中文译名《雾都孤儿》,我更喜欢它的英文原名Oliver Twist,更加简单,在我看来似乎也更有力量。译名总让我觉得刻意兑了悲情进去似的,而我顶不喜欢苦情色彩。尽管可能一系列故事的发生都与奥利弗是个孤儿有关,但我却总觉得这只是个背景,只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力量之一,而小说所想要表现的,以及表现出来的,似乎并不能被一个透着哀伤气息的题目所完全涵盖--奥利弗的经历固然是中心和线索,可围绕这一中心、随着这一线索而辐射延展出来的,却远远不止于此,人性中无法湮没的善良、所谓坏人的痛苦和挣扎、作者最广义程度上的悲悯……这样说来Oliver Twist也不能涵盖这些啊?可直接用主人公的名字做书名的办法留下了无数可以延展的空间,Oliver是那位可敬而又让人生怜的母亲赠与他的名字,Twist是牧师助理邦布尔塞给他的,而Oliver Twist,就是雾都孤儿,却又不仅仅是雾都孤儿。更何况,书名本来就不必包罗万象涵盖一切,不将人的思维局限于逼仄的一隅即可。当然,以上所有不过是我的一得之见。

  高一就买了书。封校的时候没带几本课外书,这才开始读,虽然最后看上了瘾,晚上中午休息时间看到停不下来,封校期结束回家以后还有时候打手电在被窝里看,但说起来可能对封面、随书书签什么的的喜欢还是大于书。

  有些时候我觉得书里的人物设定很不科学。凭什么奥利弗就无论如何都保持着高尚善良的心呢?为什么费金不能让他变坏呢(尽管我实在没发现费金在使人变坏方面有什么特长或者特殊技巧)?以至于最后甚至去同情费金?而邦布尔先生以及曼太太等人,坏得透气的原因又是什么?从某些方面来看,人物的善恶好坏似乎全然是随机的,从来没有来由与逻辑可言。

  可能小说的到底是小说吧。

  可是名作也到底是名作。

  还没读完的时候曾经跟一个朋友(我们的读书品味似乎有些大相径庭)聊起来,她说好的好死坏的坏死。刚开始我很赞同,可是当时的想法到底是局限于部分人了。

  后来读的页码更多,认识也终于渐渐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形象的多样性最突出的似乎是南希,姑娘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想帮助奥利弗,但却始终脱离不了那个泥潭,并不是客观条件不充足,而是主观上来看那个肮脏的角落已经成为她永远无法脱离的容身之所,而那些人们眼中罪大恶极的人们,早已成为她的家人和伙伴。当然内心深处她渴望自我救赎渴望光明与圣洁,但对那个群体的依赖的惯性使她无法逃出生天,又或许,她内心的更深处,已经自动地为自己打上了忠于那个群体的思想钢印,她心里对她所在群体的依赖,未必就少于对光明的向往。

  赛克斯与他的狗呢?倘若他全然是恶的,那双眼睛又何至于对他有那么大的威力呢?

  再谈谈奥利弗的哥哥。在书中,他似乎是一个虚度光阴且无恶不作的彻头彻尾的混蛋。可他父亲的态度真的很难不让人发笑,试问你对你的儿子尽到教养的责任了吗?爱德华·利福特之所以成为蒙克斯,之所以放荡邪恶,父亲的缺位不可以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没有人生来就是恶魔,退一万步说哪怕人性本恶,也可以通过后天的经历转而向善。关于他父亲和母亲的分离,父亲显然不是唯一的责任方,但也绝不是一个全然的受害者。或许他有不得已的地方,那么他的妻子就不是这样了吗?这样说可能有些求全责备的意味,可梅利先生可以做到追求真正的幸福,为什么他就不可以?或者说他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他对奥利弗的母亲,难道可以说是尽了责任而没有过错吗?他又凭什么对爱德华显示出十足的嫌恶?布朗洛先生又有什么立场说爱德华配不上他的姓氏呢?假使说继承自他的父亲的话,这是什么高贵的东西吗?那份遗嘱的惹人气恼和蒙克斯对奥利弗的恨之入骨,我倒觉得有些时候并不是不能理解的。

  费金是个坏人。这是我对他的评价。尤其是费金对机灵的蒙骗者的评价与处理方法,确实让人心寒。他死前的失态呢?他最后的态度和结局是否让人沉思呢?

  读完之后意犹未尽地重读序言才真正认识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故事的过程中开头读的序言早已模糊不清,而前大半部分又很少感觉到作者对“负面人物”的描述中带有积极的感情色彩,因而探不到书的深处,后期才真正体会到书在最大意义上的悲悯情怀。

评论(1)

热度(7)